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剖析

点击数:609 | 发布时间:2025-01-13 | 来源:www.jimaiche.com

    在国内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将承担逐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各产业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会面临一次新的提高。而现在,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缓慢,给与金融业的保护相对较多。但,在整个国际金融的趋势下,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这种紧密直接促进了货币、外汇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也推进了各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体系的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显示了其货币经济的独特用途,并且这种经济形式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反用途。国内金融业在国际角逐中,存在优势,也有劣势,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更是对国内金融业的进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弊端,深化认识,增进改革。

    金融市场 对外开放 利弊 WTO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需要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国内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后将适用于国内。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国内打响了全方位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紧内容。现在,作为包含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要紧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己进步取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国内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按部就班、小心管理的原则,在获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目。[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初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国内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企业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目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 股买卖,海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国内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1、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国内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要紧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能够使国内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回报,也能够帮助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进步,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一)能够帮助中国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国际化接轨

    加入WTO,是为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改革推进剂,外来角逐将促进国内金融业和金融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办法,打造现代金融体制和角逐秩序。从而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角逐能力,促进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内控规范,改进信息披露规范,不断提升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法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另外,外资金融结构现代化的管理与优良的服务方法和高效的经营方法都有益于国内银行借鉴,既有益于规范银行业的营运管理,又能够帮助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坚定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

    (二)有益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国际市场

    在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同时,依据世贸组织的互惠条约,国内银行也可以到海外去发展市场。中国银行业国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己经营情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遭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益于国内经营情况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进步空间。在国际角逐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三)有益于国内金融业学习外国一流的经营技术、筹资工具和管理方法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角逐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革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勉励和交流用途,从而推进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革新的进程;外资银行一流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法对提升国内银行的营运管理水平也具备要紧的借鉴意义。

    (四)有益于强化国内金融角逐机制,促进金融改革目的的达成

    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大管理,勉励国内银行提升竞争优势。第二,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角逐和交流也有益于提升国内银行从业职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国内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角逐机制的改变。

    (五)能够帮助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完善

    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规模及资本流动性成正比率进步,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能够帮助完善金融业市场角逐机制,达成优胜劣汰。这一过程将改变国内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情况,提升服务水平、效益,提升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具备较高边际效益范围的能力,达成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流动能力增强。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便宜的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或有更多的金融商品供选择。

    (六)有益于国内引进更多的海外资金

    国内金融业的经营本钱,特别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工的人均年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员工的年薪在3万USD左右。较低的经营本钱可以使国内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顾客提供具备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2、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国内民族金融业进步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原因的同时,大家不能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原因。[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一)顾客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目前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互联网优势。这类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着这类优势和雄厚的实力、好的市场形象取得优质顾客,这对国内金融机构将导致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类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减少本钱,出于自己考虑,总是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法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防止地会丢失一批优质顾客;而对保险业来讲,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因为服务水平较低,外商投资假如从现在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因为A股市场还不可以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伴随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节奏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服务水平,维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致使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少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因为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况。这种状况,使中国金融业缺少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少具备广泛国际服务互联网的顾客关系。

    (三)人才角逐

    现代企业角逐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角逐,假如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目前的中资金融机构就很难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范围的拓展招募很多当地职员,凭着其一流的营运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与诱惑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很多国内金融界的出色人才,使人才流失紧急。从而可能致使国内金融界整体职员素质和营运管理水平的降低。[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职员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致使国内当地金融机构中一些出色业务骨干“跳槽”,这将致使国内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干扰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角逐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遭到国际游资冲击

    现在,国内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升。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大.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达成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很多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对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需要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状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强了金融调控的困难程度,这就需要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3、总结

    总的来讲,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利大于弊。与发达成熟的市场相比,现在国内金融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怎么样加快金融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结构已成为国内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要紧课题。

    [1] 尚福林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平稳发展[N] 上海证券报,2003.11—10.

    [2] 马君潞著:《金融自由化》,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03页。

    [3] 严冰竹 积极应付入世挑战全方位加快革新节奏[J] 金融研究 20OO 8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